2月初,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在前任國防部長馮世寬任內核定,以突擊排編組方式,前推各一個突擊排至蘭嶼及綠島,增加防空識別區(ADIZ)東南角飛彈密度。據《Y2K國軍武裝報告書》資訊,鷹式飛彈突擊排的由一具AN/MPQ-55型連續波搜索雷達、一具AN/MPQ-57高功率照明雷達、一部排級指揮中心和4至6具三聯裝M192型飛彈發射架所組成,若編制6具發射架,最多架上一次備便18枚MIM-23型鷹式防空飛彈。
目前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正在逐步汰除鷹式飛彈,並以原鷹式飛彈部隊的人力換裝國造天弓三型防空飛彈。而《聯合報》在去年二月的「愛國者飛彈隱憂 架多彈少 缺乏第二擊能力」報導曾指出,愛國者二型、三型防空飛彈國軍的存量在戰時「第一波迎擊」後就會全數用罄,之後就完全仰賴天弓二型、三型防空飛彈。
國軍的鷹式飛彈因並未性能提升至「鷹式XXI」規格,因此已進入終壽期。前推蘭嶼、綠島恐僅適合作爲短期應急部屬,中期仍應有汰換後繼兵力。然而中科院已完成研發多年的陸射天劍二型防空飛彈至今仍未獲得軍種採購,陸射劍二可作爲接替鷹式飛彈的選項。
此外,陸軍的復仇者防空飛彈,因爲中科院研發陸射劍一及陸射劍二,因此立法院不同意後續增購,而東部的花東防衛指揮部,包含下轄的臺東地區指揮部,合計只有一個連(9輛)的復仇者防空飛彈,陸軍在東部的防空飛彈數量不足,多年來也並未採購陸射劍一、劍二。綜合以上可見,我國的防空飛彈雖然密度號稱世界第二,但實際上飛彈的存量仍有增加的空間。